课题小结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学期汇报    课题小结

2018年05月08日

《“家”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表演区布置及其材料投放》课题小结

方洁   中2班  2018.01

表演游戏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游戏活动。在表演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努力去营造快乐的氛围,与同伴交往并获得快乐体验。那么,我们应怎样为孩子创设属于他们自己的小舞台呢?又怎样投放适合孩子的操作材料?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孩子们搭建快乐的艺术舞台。

一、怎样布置表演区的小舞台

平时,我们经常看到几个小朋友在一起分别充当观众与演员,轮流表演一些节目,表演过程中他们非常投入,如果在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与场地的同时,布置一个小舞台,会更加吸引幼儿的参与。小舞台的设计无需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一块绒布、彩色纸条,稍加修饰便可利用。我们通常可以用以下方式布置舞台。

1.用布装饰成的小舞台。

彩绸布、紫绒布、窗纱布,平面或皱折等样式。

2.屏风式的活动小舞台。

同娃娃家的屏风,活动时打开,不用时可折叠起来。

3.用彩色纸条布置成的小舞台。

4.电视屏幕式的立体小舞台。

用大的纸盒或米菠萝制作成电视屏幕,放在桌子或架子上,幼儿站在后面,如同在电视里进行表演。

二、如何投放表演区材料

1.歌舞表演

不知您是否察觉,每当参加演出的幼儿打扮得光彩夺目上台表演时,其他幼儿投以羡慕的眼光,他们也有上台表演的愿望。为了满足全体幼儿的表现欲,教师可为他们设置一个小舞台或卡拉OK厅、电视演播厅等表演场地,让幼儿自由地表演。当他们熟悉的乐曲响起时,一定会有人闻歌起舞,跃跃欲试。当台下响起观众的热烈掌声时,幼儿的表演将更加投入,更富激情。

为使歌舞表演有序进行,可由一个小主持人安排顺序与人数,也可由演员们自行协商确定。表演时不必注重表演技巧,应重在鼓励他们大胆参与,使幼儿的表演更加自如、自信。

歌舞表演提供的材料有:三用机、音乐磁带、节目单、鞋帽、衣裙、头饰、麦克风、花束、沙巾等等。音乐是歌舞表演成功的关键,为幼儿提供的乐曲,应是幼儿熟悉的悦耳、动听的歌曲,磁带可有范唱带、伴奏带,还可以准备空白磁带供录音用。

2.时装表演

时装是美和艺术的表现。幼儿穿着色彩鲜艳、款式活泼的童装,随着乐曲,迈着活泼轻快的步子,摆出各种优美而富有童趣的造型时,他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也得到真情流露。

幼儿表演的时装可以是自己身上穿的,也可是自制的。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挂历纸、包装纸、报纸、竹圈、棕榈叶、树枝等自制时装。幼儿穿上这些富有特色的服装即兴表演,会有一种愉悦感和新鲜感。

3.节奏乐表演

打击乐器发出的不同音色和动听的节奏,往往会吸引许多幼儿进去活动。投放幼儿熟悉的乐器,让他们在敲敲打打的过程中,感知各种器乐的音色,复习各种节奏型。小班幼儿比较容易接受2/4拍的节奏,中班和大班幼儿可进行3/4拍和4/4拍的切分音、休止符等节奏练习。提供的节奏卡可用形象图示,如手表示拍手,脚表示跺脚,三角表示三角铁,铃表示碰铃,使幼儿一目了然又饶有兴趣地看谱练习。中班和大班可以把学过的歌曲、乐曲整首用图示法展示在表演区内,或许幼儿会自行组成小乐队,推选出小指挥,像个乐队似地演奏乐曲。有时打击乐与歌舞结合起来集体自奏自演,会令幼儿欢乐无比。

打击乐器的种类很多,其制作材料有金属、塑料、木、竹等,它们发出的不同音色给幼儿不同的感受。除购买外,教师可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既经济实惠又体现地方特色的打击乐器。

4.木偶戏表演

玩木偶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只要制作一个木偶台,投放各式各样的木偶,他们就会自行操纵,绘声绘色地表演起来。

幼儿进行木偶表演,首先要掌握木偶的操纵法和表演技巧。

以布袋木偶为例,其操作一般是将食指伸进木偶的头腔,操作头部的动作,大拇指与其余三指分别伸进木偶的左右两袖中, 除木偶外,教师还可自制各种玩偶,如乒乓球偶、瓶子偶、毛线偶、信封偶等。玩偶的大小以适合幼儿小手操作为宜。还可提供材料,用自己制作的刀具,让幼儿自制木偶,将玩得更开心。

三、投放表演区材料要注意

材料的投放应分门别类,装在开放、低矮、不拥挤的架子上,或分类放在篮子等透明可见的容器里,让幼儿一目了然,介意潜在的邀请和吸引幼儿操作,并使幼儿自行的找到他们需要的材料,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易于自行取拿和收放;保证活动自发进行,减少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

在班级区域环境创设中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帮助我完善区域设计,开拓思路,使我的班级区域慢慢成为孩子理想的游戏场所。我相信在这本书的指引下我的班级区域一定会成为孩子心仪的环境,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回忆。

课题阶段总结

2017年度   刘佳佳

一、  阶段研究任务

1. 在平时的一日教学活动中,抓好课题的组织与实施,并作好相关音像和文字记录。对平时积累的素材加以归纳、总结与提炼,为研究报告撰写提供丰富、详实的资料。

2. 按计划组织实施课题研究。每月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共与同事、领导交流探讨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升、总结三年研究的成果。

二、  本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但我们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绘画采用固定模式,给自由表现设置障碍。长久以来,我们已习惯了让幼儿欣赏范画作画,当这种教育方式终被摒弃时,孩子们仍是大多坐在教室里,手握画笔,并不大胆地在纸上涂涂画画。没有了范画,但也没有够多的目识心记的东西让他们展开联想,怎能自如地表现?

三、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堂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四、阶段研究活动

组织过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教师大概都会被这样的一个问题所困扰:到底能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范画。对于这个问题通常会有两个相反观点:

一种是认为不能运用范画。众所周知,幼儿的模仿力强,很容易“有样学样”,如果教师利用范画进行教学,幼儿就会照着范画的样子画,这样不利于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也会阻碍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幼儿的思维便会被束缚,无法引发他们心灵深处的美感,由此可见,范画是不利于幼儿美术教学的。

另一种观点是可以运用范画,因为很多绘画中的技能技巧幼儿还未能掌握,过分强调幼儿自由表现会使绘画处于漫游式的自流状态,使幼儿的作品没有重点及内容。如果放手让他们去画,幼儿脑中有想法却无法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有些幼儿甚至会因能力低下转变成胡闹式的情绪发泄,或是容易诱发惰性,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难以再突破,从而形成保守性,对幼儿的美术能力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延误作用。而利用范画指导幼儿学习绘画技能是直观可行的办法之一。幼儿只有在学会基本绘画技能之后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创作。

到底这两种观点哪一个比较有理呢?

五、阶段研究成果、成效

在实践中我发现这两种观点都各有其道理,也有其不足之处。范画教学不是绝对有利也不是绝对不利的,这就要看教师如何理解范画的含义了。如果只是简单地出示一幅教师画好的画,再精美再漂亮,它也起不到任何引导作用。范画并不是简单的为了让幼儿照着画的模仿画,而是以出示的先后顺序、形式、内容等进行重新诠释,在绘画教学中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动力,使幼儿进入视觉思维活动的状态,对示范进行选择和再组合的双向作用。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范画教会孩子一些技能技巧。在运用范画过程中我根据自己经验所得总结出以下几种示范方法:

1.局部示范法

所谓局部示范法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中对幼儿来说有难度的部分或物象的一个局部,教师将其示范出来,以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又可以使幼儿集中精力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

如:在上《小鸭戏水》这节课时,我第一课时出示的范画过于复杂,幼儿都不会画,不是将头和身体分开就是画得圆不像圆。我又急又气,臧老师建议我可以单独提出小鸭的头和身体的画法。在第二课时,我采用了臧老师的方法,并且自编了一首儿歌,边画边说:“圆圆脑袋扁身体,宽宽的嘴巴像铲子,小鸭小鸭水里游,快来和我做朋友。”根据儿歌重点画出了“圆圆脑袋”和“扁身体,这一次小朋友都学会了画鸭子。

2.欣赏示范法 

教师提供示范画,数量在两张以上,角度多样化,启发幼儿观察,使幼儿在视觉上获得一定的信息感受,扩大视野,激发幼儿作画兴趣。

如:在美术活动《美丽的热带鱼》中,我出示了一大一小两张三角形,用它们拼出不同形态的热带鱼,有向上游的,有向下游的,有停着休息的。添画时,我有的画成彩虹状的间隔色,有的画成格子状,有的画上圆圈,这样不仅使幼儿了解了热带鱼的形状、颜色,也让幼儿不局限于一种形态的鱼,他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画各种各样的鱼。

3.幼儿自我示范法 

通过幼儿的眼光去观察同伴的作品,用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无声的交流去解释画面,就能找到他们之间自己的共鸣和心灵上独特的吻合。可见向幼儿展示同伴的作品,对幼儿作品的提高有着我们估量不到的作用。每个幼儿的美术创作是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幼儿相互学习借鉴的成分,介绍那些有创意的表现可以引导幼儿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想象和创造。

如:有天早上进来时,朗朗小朋友带来了他在家里画的《我眼中的秋天》。前一天在上《我眼中的秋天》时,由于我出示的范画上为了突出秋天的特点画了很多金黄色的叶子、稻穗等,幼儿照着我的画画出了所谓“秋天的特点”,但那并不是他们自己看到的秋天。而朗朗的画上大部分的树叶都还是绿绿的,但树上结了很多红通通的苹果、黄灿灿的梨。朗朗解释说他看到的果树就是这样的。我表扬了朗朗观察得仔细,这时其他小朋友也纷纷说出了他们看到的秋天,我趁热打铁,让他们重新画了一幅《我眼中的秋天》,这一次,每个人都画出了他们心中秋天的样子:有的画了穿着外套的小朋友,有的画了南飞的大雁,有的画了在落叶的大树。我觉得这次的美术活动也给我上了一节生动深刻的课。

4.师生共同示范 

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和幼儿合作为示范画服务,使双方的创作都得到了互补与发展,大大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六、探索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综上所述,我认为范画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了,能更有效地帮助教师上好美术课,用得不好则会影响孩子们在美术上的发展,因此范画在美术活动中到底应该如何应用值得我们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还有,“范画”对孩子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是“请你照我这样做”还是引导幼儿“我想怎么做”?但是“我想怎么做”是孩子内心想法的表达,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激发他们美术创作呢?

最后,幼儿绘画中的技巧,如线条、构图、涂色等,是老师教出来的,还是顺应幼儿美术表达的特点,在幼儿身心成熟基础上的提升?这些都是值得去思考、探索的事情!

                                   昆山高新区前进幼儿园

                                   2018年1月24日

《游戏化在美术区域活动中的有效组织》阶段性小结

唐雅芳  2018.1.25

一、课题的基本情况。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中蕴含了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随着《纲要》的颁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理论概念已被大家认同和接受。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它是适应儿童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它不在于外部目的,而在于本身的过程;游戏不是模仿,而是通过想象去反映现实生活,而美术活动从本质上讲,也是游戏。

而游戏化的教学活动又是一种特别适合幼儿园孩子的活动,在游戏的情节中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日常美术教学活动中,不能完全区分绘画和游戏的活动。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将绘画兴趣和绘画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游戏内容、规则、目标,使得游戏和美术活动自然的结合,从而提高幼儿美术水平的发展。

    美术活动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在幼儿园课程中如何有效的开展美术活动,让幼儿身心得到愉悦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目前对美术教育的研究比比皆是,但涉及具体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却不多见,因此我们以“游戏”为枢纽,开展“主题式游戏化美术活动的目标、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具有它独特的价值:首先,在开展美术活动的形式上会变得富有趣味和多样化;其次,以游戏的方式开展美术活动能充分吸引幼儿的兴趣,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从而在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为此,我们进行了游戏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的研究研究。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活动中我们运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混合法,行动研究法,榜样学习法,经验总结法。

三、课题实施措施。

    1.以游戏化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他们很容易对美术活动表现出自发的热情与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往往是停留于表面,容易受到情绪、注意力等的影响发生转移。所以,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运用游戏形式,如一个小故事、一个谜语、一段音乐等吸引他们的注意,让幼儿在娱乐、玩耍中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这些有目的,有任务又带有游戏性的活动,幼儿极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如绘画活动“面具”,由一位幼儿用准备好的面具戴在脸上,扮演小丑,并随着音乐做动作,看的幼儿又兴奋又羡慕,我一讲解完绘画的要求,他们便兴致勃勃地开始画了,结束后又迫不及待地随音乐一起快乐地唱着,跳着

    2.在幼儿园日常的各项活动中融入游戏化美术活动。

    将幼儿的美术活动融入到幼儿园日常的各项活动中,利于幼儿表达、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表现自己的发现,表现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有利于幼儿主动地参与环境的创设,与环境的互动,在环境中获得学习。如:活动室中的美术角,幼儿可以将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情绪感受画下来。

    3.将幼儿的美术活动与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相结合。

    在众多的区域活动中,手工区十分受幼儿的喜爱。他们可以在那里发展个性、发挥想象,是幼儿创作的天地,也是教育者因人施教的场所。我们将美术活动的目标、内容融入区域活动之中,开展小组教学,也可以结合教育的内容引导幼儿进行有个性地创作。如:让幼儿共同参加活动区域地创设、布置,引导幼儿自己寻找、制作区域活动的玩具。

把美术活动渗透到幼儿的区域活动中,能充分调动幼儿内在的活动动机,使幼儿获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发展他们想象思维、创造思维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己尝试、探索、获得美术经验的过程。

    4.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工具与操作材料。

    不同的美术工具有各自不同的用法、效果。因此,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应是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的,既要有美术活动时所必须的材料,包括:各种纸张、各种画笔、颜色、橡皮泥、剪刀、胶水、各种废旧物品等,又要有各种辅助材料。如:泥塑活动中,可辅助选用牙签、泥工铲、印花板等;在拼贴画中,辅助材料可以是树叶、碎布等各种废旧材料。

四、初步取得的成绩

    1.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使游戏与教学结合,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幼儿园的备课不同其他学校,备课不仅要设计好活动方案,还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感知和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2.结合手工活动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采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因为这种美工活动不象单纯的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是注重操作的乐趣,所以为幼儿喜爱。

我们围绕节日教育(国庆节、中秋节等),向幼儿提供教师制作的半成品,引导孩子通过粘粘捏捏,撕撕画画,较为轻松地制作月饼、胸花、绕线镜框等,并让幼儿将这些小作品带回家,促使幼儿对活动、对老师产生好感。我们发挥泥工、纸工活动所特有的手感作用,让幼儿形成对某些物品的体感或外形轮廓感,然再让幼儿用绘画形式表现这些物品。例如,为了让幼儿理解、表现对称,我们先让幼儿进行一次染纸活动,形成对称感后,再让幼儿装饰花边。再如,在学习用棉签画一串红之前,我们先让幼儿用纸撕出一串红以熟悉花形,然后再让幼儿绘画。

    3.在绘画过程中评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

    在绘画的过程中,要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小班幼儿喜欢自言自语、边画边说,不要因为课堂纪律而限制孩子交流,课堂气氛要做到活而不乱。教师要有责任心,要不厌其烦的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鼓励。注重评价幼儿参与的状态及思维、创作的动态过程,它有助于教师理解幼儿作品,及时肯定幼儿思维的闪光点。

每次活动结束时,我们总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我们对作品的色彩不作过多要求,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色彩进行线条画,不作大块画涂色要求。肯定幼儿的画画成果,使他们觉得自己画的很好,让幼儿产生成功感、自豪感,自信心慢慢地就树立起来了。通过这些,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绘画环境,逐步培养幼儿的兴趣,使他们逐渐的想画、爱画。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活动时不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忽视美术活动与其他教育领域之间的渗透关联。

    如引导幼儿画一种小动物,教师着重于引导幼儿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线条的勾画等,却忽视了考虑幼儿的情感倾向。幼儿的在美术活动是一个绘画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过程。如果我们只要求幼儿画好作品,而不顾及内心感受,不抓住此类教育契机,往往事倍功半。

    2.幼儿正在专心完成美工作品。

      教师按照备课计划,选几幅幼儿完成的作品开始讲评,另一部分幼儿,只好在教师的强令下停下手中正在完成的作品,可又有谁在看在听呢?有的烦躁不已,有的意犹未尽教师在对少部分作品评价并给予表扬的同时,严重地打击了大部分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美工活动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作品丧失信心。教师在注重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摧残了孩予积极参与活动的情感。

六、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措施。

      1.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利用多种手段鼓励幼儿大胆创新,作品富有个性。

     2.可以运用诗歌、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使幼儿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萌发创作的欲望。

     3.利用主题墙的环境创设,诱导幼儿的创作灵感,并把和孩子共同搜集的资料创设在主题墙上,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在看看、听听,说说中,增进幼儿的感性认识,同时使幼儿有物可依,有物可画,并有强烈的要把自己的作品陈列在主题墙的创作欲望。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之中,使游戏与美术创作紧密结合,幼儿在做做玩玩中,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并能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

《废旧材料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中运用研究》

                                课题阶段性小结

                        王琳  2018.1.25

自聘请专家召开课题开题论证后,课题组成员立即重新修改完善,修改课题名称,形成课题研究方案,并依据课题研究方案,认真落实阶段性研究任务,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不断丰富科研内涵,逐步推出科研成果。下面结合实际谈谈做法,请各位专家审阅指导。

一、实施工作

1、园长特意聘请专家和有经验的老师对我们进行指导,从而提高我的业务能力及理论知识。

2、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从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拟研究解决的问题、研究目标及内容、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预期成果方面进行撰写。

3、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具体落到实处;通过座谈、问卷调查、制定出详细的阶段性工作计划和具体要求,确定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实施计划、步骤,明确时间进程,任务分工,责任落实到人。

主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发放废旧材料收集倡议书、家长问卷调查,发动幼儿和家长利用多种途径收集废旧材料,在收集过程中引导幼儿区分哪些废旧材料是有毒的、哪些废旧材料无害的,将收集来的集废旧材料进行清洗、消毒,用日光暴晒。并指导幼儿把带来的废旧材料用标签的形式分类整理,并从废旧材料的种类、是否经过加工、卫生状况、有无安全状况、材料的来源、及家长问卷调查撰写了分析报告,全园再进行归类整理。使幼儿和家长提高了环保意识,认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种类,搜集整理,能够将废旧资源再利用。

    二、研究的阶段新成果

三、存在问题

1、在理论方面有欠缺,致使分析时的高度和深度不够。

2、课题缺乏专家指导,研究到一定程度,就长进不大,提升的高度不够。

3、在指导家长和幼儿收集废旧材料时,实验教师指导策略存在差异。

四、改进事项

1、针对前阶段研究情况,进一步完善课题计划、寻找省时高效的研究方法。

2、加强理论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展示成果,整理汇编教案集、经验论文集,成果集等资料的收集汇编。

3、课题负责人及时反馈研究信息,并在原州一幼网站和课题管理博客上发布课题研究成果。

4、幼儿园保教室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和专家进行检查、指导。

五、下一阶段研究的内容

1、继续通过召开班级家长会,指导家长提供废旧材料,供幼儿在家自己探索玩法,并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废旧材料收集及区角材料制作的工作 。

2、开展挖掘区角废旧材料活动 ,在区角活动中投放废旧材料,进行个案跟踪观察、记录。

《家文化背景下美术区域活动的评价的研究》课题小结

2017年度   谢梦怡

一、课题的提出

根据幼儿园十三五课题《“家”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艺术活动的实践研究》以及年级里面的子课题《“家”文化背景下艺术区域活动的有效组织的研究》,拟定了本人的个人课题。

家文化充满了人情味,让师幼感受到爱的温馨,体验到责任的重要,分享到和谐的喜悦;让教育不再令人生畏、敬而远之,而是感受到幸福。使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成为幼儿对生活的一种享受。而这种人性关怀体现在儿童身上为:满足孩子的天性;释放孩子的能量;让孩子充分表达;得到丰富的体验。对“家”中的成人(教工与家长)而言,这种人性关怀就是“家”人之间的真情维系。

美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关于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的评价,通过笔者的教学经历,发现绘画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是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所学专业中证明了评价对于美术区域活动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本研究可以提高美术区域活动教师评价的质量,对于幼儿美术兴趣的培养及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当前幼儿园中美术区域活动的教师评价行为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言语随意性大、只看重绘画出作品而省去评价时间。我们要具备更专业的评价行为,本研究成果可以更好的指导今后我们在工作方面遇到的问题。把我们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总结出理论知识来,结合理论知识更好的指导园中的实践活动。

二、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现状分析

1、以“像不像”为标准评价。

美术活动中,一些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往往是成人化的。现在大多数家长、老师都把“模仿”作为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标准。“像的”就是优秀作品;“不像”就认为是水平不好,忽略了幼儿个体间的差异和个性发展。这阻碍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抑制了幼儿的创造性。所以,评价幼儿作品首先应当从理解幼儿的角度出发,借孩子的眼睛,借孩子的一颗童心去看作品,不应用 “像”与“不像”,“对”与“错”成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更不应用专业眼光或教师主观的眼光去评价这些特殊的作品,评价是一种导向,肯定幼儿作品,有利于树立孩子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再创作的信心。

2、评价方法忽略了幼儿的情感教育

许多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多采用现场即时评价,幼儿之间横向比较多,而且评价内容偏重幼儿“学”的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对于幼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却不重视,同时缺少针对教师自身“教”的艺术和实践内容的评价。

3、评价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性评价 。

一直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评价主体是幼儿园教师,幼儿是被评价者,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教师的评价行为更多的发生在教学活动的结束环节,体现在对幼儿已完成作品的评价上。

4、评价语言缺少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

美术活动中,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语言缺少针对性、激励性。如“画得不错”“有进步”“真漂亮”等,这些语言幼儿听后并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有了哪些进步。对幼儿创作过程的评价语言也不够深入,缺少启发性、激励性。如“你画的是什么”“想想大树是什么样子的”等。这类语言对幼儿来说过于抽象,不易操作,基本上是无效指导。有的教师指导语言虽很具体,但表现出明显的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如在幼儿画完一只狗后,老师启发说:“狗要吃骨头,给它添上一个骨头吧”。还有的教师不顾幼儿的想法和体验,采用否定性的语言说:“有绿太阳吗?”“怎么画得乱七八糟的,重画!”以上这些语言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改进教师美术评价行为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方法。

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的评价所追求的不应是给幼儿的作品下一个结论,或评定绘画技能的高低,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幼儿的关注和关怀,对幼儿艺术天性的保护,同时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乐全面成长。为此,教师应认识到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幼儿借助美术这一载体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已有的基础及兴趣爱好,再提出知识、技法及想像、创造等方面的要求,并把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与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的判断指标。

2、评价幼儿绘画应着眼于“童趣”。

幼儿尚不能运用语言文字与人沟通,表达自我,但他们有自己的“百种语言”,其中美术就是比语言文字更早被儿童用以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想像和创造自己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评价幼儿绘画应着眼于“童趣”。有一次,我让孩子们画一幅题为“秋天”的想像画,结果有幅画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幅画线条粗糙,布局凌乱,无技巧可言,更无任何背景,整幅画能看出来的除了一棵大树,只有用四种不同颜色画成的色块。孩子将画交给我时,我笑眯眯地问:“你画的是什么,说给我听听好吗?”“我画的是大树妈妈……”孩子原本羞涩的表情变得兴奋起来。原来,孩子对歌曲《小树叶》中树叶宝宝离开树妈妈的情景记忆深刻,她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画中,那四个色块分别代表着四季的小树叶:绿色的是春天的树叶,红色的是夏天的,黄色的是秋天的,而冬天的树叶则是蓝色的,她希望四季的小树叶能永远和树妈妈在一起。面对这幅深情依依的想像画,除了赞扬和鼓励外,我又怎么能苛求她画得像不像,画面是否完美呢?教师要保护好幼儿的这种绘画兴趣和特点,与幼儿一起分享他们创作的快乐,尊重他们,以表扬为主,不能以成人的好坏标准刻板地评价幼儿的作品,更不能横加指责和随意改动他们的作品。而应用童心去想幼儿所想,看幼儿所看,感幼儿所感,绝不能以线条整齐不整齐,造型像不像,是不是和老师的范例一样来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而应更多地看到作品的内容及情趣。

3、评价内容关注幼儿年龄特点及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以幼儿的绘画能力发展来看:1-4岁的幼儿处于涂鸦区,他们无从控制的乱线涂鸦到有控制的命名涂鸦;3-6岁的幼儿处于象征期,开始用线条和简单图形的组合来表达自己所感知过的事物,这时受限于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和对食物的认知水平,幼儿的画的画是非常不像的;而5-7岁进入写实性早期,所画的画开始有点像了,这三个年龄的重叠,表明了幼儿发展速度的差异性。教师对幼儿的构思、造型、构图、表现、着色等方面的评价应关注年龄特点、兴趣、自信心等的评价。还应从多个角度评价幼儿,在一段时间内对全体或某个儿童的评价要能体现出评价的均衡与全面性。评价内容不一定每次面面俱到,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活动进程、幼儿整体水平或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重点评价其中某些方面,或就某个题材、技法进行单项评价,但在一段时间内对全体或某个儿童的评价要能体现出评价的均衡与全面性。

4、实现在美术教育中动态化的评价。

“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评价即是对课程与教学的反思过程,它本身就是课程“与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对儿童美术发展的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要求教师首先认真实施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客观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准备状态,充分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引导幼儿自由讨论,确定所要表现的内容与对象,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将美术活动指导与评价结合起来。多给幼儿个别化的自由表现的机会,不做过多的干预,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而是适时的指导,即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也就是顺应幼儿需要的指导。这种指导以评价为基础,又是评价的深化和升华,能针对幼儿的问题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并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改进教学,实现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和进步。

5、注重评价的语言艺术,以鼓励为主来评价幼儿的作品。

以鼓励为主是评价美术作品,帮助幼儿树立和增强自信心,实现自我价值,加强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进一步巩固兴趣的有效措施。教师要有爱心和细心,应该经常用鼓励的话语:“你画的真不错”、“真好”来肯定幼儿的成果。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如小班幼儿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应尽量采用拟人化和情景化的语言;中班幼儿有初步的审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教师评价可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你为什么要这样画?”“还可以怎样表现?”引导幼儿边画边思考,完善自己的构思;大班幼儿能力较强,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教师应更多采用协商和引导的语言,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人。

六、要给幼儿创设互评作品的环境。

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要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的发表看法。 倡导发挥幼儿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幼儿虽然年龄小,经验少,但“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够进行自我评价”。例如每一次画完可把全班幼儿的作品一张一张贴出来,让幼儿互相审视、交流,同时还可以让孩子们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和怎样画的。孩子们经过审视、互相观察,它们心里明白,谁的画构思有主次,谁的画颜色搭配的好,谁的画画的新鲜有趣,而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通过大家品评,幼儿的自信、自强、自爱逐步增长,他们的创造性会更强,画面更有动力。

幼儿的美术作品是一颗纯真童心的自然流露与展现,是孩子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应、触摸和探索。“稚到拙时亦为美”,因不懂绘画技法而只能随意涂抹的孩子们,反映的却是最真的情,最纯的心。总而言之,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善于对不同幼儿的美术作品给予恰当的评价,不轻视和忽略任何一位孩子的美术作品,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与不同点,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错了”,因为艺术是无错的,从而引导幼儿的美术作品逐渐走向完美。

 昆山高新区前进幼儿园

                                   2018年1月24日

 “家”文化背景美工区域活动的现场指导策略研究》课题小结

徐青

本学期,我继续我的个人研究课题《“家”文化背景美工区域活动的现场指导策略研究》。《指南》艺术篇提到:“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美工区实现《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呢?在不断深入学习领会《指南》的过程中, 现将我们在探究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小结如下:

一、  学会宽容与尊重,激发幼儿兴趣

美工活动是对幼儿情趣的激发,能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同于一般理性科目,教师要利用情境,谆谆善诱,唤起幼儿敞开心灵的大门,不能有强制性。幼儿的艺术创新具有多种童稚性和儿童特有的浪漫性,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在创作作品时随意联想,各具拟人、天马行空的特点。充满个性的作品需要教师有一颗宽容和理解的心去欣赏。在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活动时,教师要宽容理解幼儿。  案例1:涵涵来到美术区域活动,她今天要制作一张自己的名片。写完名字后,她开始认真地涂颜色。林林刚制作了一张名片,他走到涵涵旁边,看到涵涵把油画棒涂到用记号笔写的名字上,“这么多颜色,老师会骂的。”涵涵:“不会的,有人也这样的。”她指了指旁边的雯雯。  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规而感到焦虑不安,幼儿也是如此。因此,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应该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作品。在这个案例中,不仅影响到了林林自己的创作,甚至改变了他的审美眼光和评价标准,影响到了他周围的孩子。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案例中的涵涵就给自己的创作寻找到一个安全的依靠,就是“别人也是这样做的”。在区域操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不是不会做,是不敢做。他们在美术创作时会不自觉地考虑成人的喜好,摸索着老师说“好”的标准。而美术作品的标准应更注重作品的个性、创新性,注重幼儿在创造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技巧训练和情绪感受。教师应给孩子提供“心理的安全”,欣赏的目光,满意的点头,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给幼儿带来莫大的快乐,激发起幼儿创造的兴趣,给予他们自由、创新的动力。

二、  善于观察与倾听,寻找指导契机

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是一个观察者、倾听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观察、倾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做。  比如有些孩子碰到一点困难就会想要老师帮助,“我不会。”有些孩子遇到困难坚持自己独立解决,“我自己来!”有些孩子进入区域后这个玩玩那个弄弄,把所有的材料都摆弄一遍。教师在观察、倾听后做一些记录和分析,有助于教师调整思路,做出客观的纵向与横向比较,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分析观察记录也能指导教师下一次的区域活动,使幼儿受益。  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是相辅相成的,有指导的观察才是行之有效的,有价值的指导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因此,在观察的基础上,顺其自然,适时引导是保证幼儿主动发展的关键。当发现幼儿的探索过程出现错误时,教师应用“确定是这样的吗?”“你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等问题,激发其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这样,当活动结束时,幼儿在自由探索中不仅发展了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不拘一格的表现力。  案例2:郎朗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他进入美术区域后独 自找了一个小空地开始创作。其他孩子在他周围说说笑笑,他也不理,偶尔抬起头朝他的同伴们笑一笑。这次活动是用废旧篮球做“花篮”,其他孩子画着花朵,郎朗选择了用纸折,他在进入区域前告诉我:“老师我会折花,是妈妈教我的。”“那你就做一朵吧!”不一会儿,他做好了花,转过头远远地看着我。我走过去:“你让小朋友欣赏一下,也去欣赏小朋友的作品吧!”他怯生生地把纸花拿到同伴面前,一下子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兴趣。“真好看。”“怎么做的呀?”“你看看我的画,也很漂亮!”郎朗变成了美术区域的小“明星”,他的纸花还被一个小朋友粘贴到了废旧篮球上呢!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收到了孩子的信号,及时给予反应,把握了幼儿在活动中的教育契机,提供适度的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了美术技能方面的发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社会性方面,积累了与同伴交往的经验。

三、  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有独特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生活经验。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开展这类活动的目的即是要让孩子在自身不同水平前提下相对提高,因此教师在指导活动时更要注重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要注意观察、倾听幼儿在美术领域方面的个体差异。《纲要》特别强调“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在美术区域活动中伴随幼儿自主性活动,教师势必要分层指导。如中班开展“水果大餐”区域活动,用各种材料制作水果。用橡皮泥操作的孩子中,有些已经能用橡皮泥捏出各种水果形状,有些看着别人做他才会跟着做,有些搓个圆说这就是草莓。教师通过细致观察了解幼儿的美术领域发展水平,以此为依据作出有针对性、适合幼儿的分层指导。观察、倾听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做出指导的依据和前提。

四、  结语

 对于想象丰富、创新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应理解、认同,帮助其提高表现力,保护好灵感的幼芽,给这些孩子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对于美术技能较弱的幼儿,一般来说他们对美术活动兴趣不高,教师应特别重视区域活动对他们的作用。在指导这些孩子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现有水平,给予他们能够做到的建议,多鼓励,多关注。并且在提高幼儿美术技能水平的同时,注重积极情感体验的获得,激发其活动兴趣,重拾信心。


2019年8月6日 18:03
浏览量:0